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中,產業振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點。
產業興、百業興。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業農村各項事業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要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突出位置,緊緊圍繞產業興旺下功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需要看到的是,當前,推動產業振興、實現產業興旺,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是農村一二三產業布局尚不協調。一產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應原料為主,從產地到餐桌的鏈條不健全;二產連接兩頭不緊密,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較低,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較低;三產發育不足,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能力不強,產業融合層次低,鄉村價值功能開發不充分,農戶和企業之間利益聯結不緊密。
二是農村產業在類型、規模等方面不全面不平衡。一些地方的產業較為單一,仍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其他產業基礎薄弱。即使僅看傳統種植業,很多地方在經營模式上也表現出耕作方法陳舊、種植技術落后、機械化程度較低等問題;在經營方式上依然較為粗放,集約化生產程度和水平較低,化肥、農藥用量大,造成環境污染與土地質量退化。
三是制約產業發展的各種因素較多。一方面,農村產業發展普遍面臨人力資源短缺的難題,既缺少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經管、營銷、電商、金融等人才,也缺少與鄉村產業發展相契合的本土實用技術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產業發展的、較為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務明顯不足,農村資源變資產的渠道尚未打通。此外,一些現代農業配套設施用地和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難以滿足,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需進一步提升。這些問題都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
更好推動產業興旺,需緊密圍繞廣大農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
第一,要面向市場、圍繞需求發展農村產業。根據市場需求和當地資源稟賦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擴大有效供給,大力發展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既要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不斷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提高農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益,又要積極推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將生產、加工、倉儲、運輸等聚集整合,不斷延伸種養產業鏈條,加快同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此同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居民俗、康養基地等新產業,拓寬農業增收渠道;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運用電商模式,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能力和效益,更好地讓農民分享農產品的增值收益。
第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需下決心改變粗放的生產方式,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完善綠色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繼續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工作,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深入開展統防統治,減少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堅決打贏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第三,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要提升農業科技含量,不斷加強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加強農業科研人才培養,穩步推進產學研項目的實施,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農業科研成果轉化速度,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大力推廣農業節水技術,完善高標準農田配套設施建設和水利建設,提高農業防災和抗災能力;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智能化水平,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第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讓鄉土人才成長起來,涌現出更多更好的“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另一方面,要貫徹落實好相關政策,特別是《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引導更多青年人返鄉下鄉創業,給予他們資金、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吸引其扎根農村,成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中堅力量。
第五,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農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引導農戶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加快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綜合運用擔保、貼息、保費補貼等金融杠桿政策工具吸引民間資本,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入力度,優先支持現代農業和新型鄉村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