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现在许多城市都想把自己打造成一块人才资源的“吸铁石”,户口、住房、补贴等方面的层层加码,为的就是增加这块“吸铁石”的磁场。从去年底以来,武汉、南京、西安、成都等数十个“新一线城市”纷纷卷入“抢人大战”,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允许落户、保障外来人员的市民权利,只是人才肯来的必要条件,城市要留下这些落户人才,还需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行。
许多城市认识到“留人”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城市公共服务、软环境和文化氛围等方面做文章。比如,成都通过青年人才驿站和“蓉城人才绿卡”等举措,让人才享受到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社保、创业扶持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使人才有更强烈的归属感。
据报道,近日,记者从南昌市人才新政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未来5年,该市安排100亿元人才发展经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聚集100名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吸引50万名青年人才在南昌创新创业,并围绕目标出台了22条政策性举措。几乎是同一时间,呼和浩特市也发文件表示:凡具有普通全日制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均可凭毕业证、身份证、户口簿来呼和浩特市办理落户手续。全国在校大学生凭学信网学籍证明和身份证可在线落户呼和浩特。
西安引进诚品、西西弗等文化书店,力推城市品牌营销和文化建设,期望把历史文物资源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并使人才真切感受到古城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
显然,这些城市都是“抢人大战”的赢家,认识到“抢人”之后只有发力公共服务,才能留住来之不易的人才。
城市要发展,确实有必要吸引外来人口,原因有二。一是在人口老龄化时代,如果人口不流动,城市的老龄化会更严重。没有外来人口流入,城市必然是收缩和衰退的;二是在服务业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城市经济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创新,而创新则依赖于多样性,需要不同地区、种族、文化等人群的融合。不断有人口频繁流入流出一个城市,这个城市便有创新的可能。一些研究也指出,与不愿意流动的人相比,流动性人员的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往往更高一筹。
归根结底,城市竞争的核心是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竞争,没有优质公共服务依托的城市注定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线城市之所以能够吸引各路人才,至关重要的是优质的公共服务,如公共交通、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创业工作等方面。因此,“新一线城市”在吸引来人才之后,还需要提供全方位的配套公共服务,真正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举凡中国香港、新加坡、东京、纽约、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都是在宜居、乐业等方面做得特别出色的城市,其优质的公共服务也的确吸引和留住了许多人才。
从公共服务提供的角度来看,至关重要的是使人才能够安居乐业,喜欢并爱上一座城市。人才不是孤身一人,需要考虑到他们身后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除了要让城市更加宜居,我认为“宜家”是更重要的维度。不仅要让人才能够感受到城市的魅力,而且要使人才的配偶、子女、父母等亲友有家的感受。
比如,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使人才请得来但留不住。再如,让人才孤身一人打拼却不考虑其家庭在子女入托入学、看病就医、休闲娱乐、父母养老等诸方面的刚性需要,也无助于人才考虑长久之计并真正扎根下来。
与此同时,城市要为人才提供优质的行政服务,使人才得到真正的尊重和重视。人才同政府部门打交道,往往是和基层工作人员接触,他们能否秉公办事并热情周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的去留和印象。
因此,要避免只关注于“抢人”,却不注重“扶人”、“助人”的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需要延伸提供更多的共享平台和配套服务,使人才能够和同龄人有交流的空间,使人才之间能够有共同的对话语言。让人才汇聚之处,也是人才活力迸发之地,并可能产生磁铁效应和辐射作用,形成人才汇聚和回流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