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老逐步加入到互联网技术向智慧养老方向升级,养老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我国的健康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迅猛,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养老远程健康检测、养老居家安防监测等新产品,老年慢性病综合管理,智慧家庭签约医生等新服务正在得到有效提升等级,逐渐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相结合。
步入2021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如何?进一步拓展智慧养老市场面临哪些问题,如何破解?
智能养老产品日趋丰富,服务不断创新
“小度小度,打开床边灯带。”话音刚落,暗影里便现出光亮。
去年,家住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的房阿姨对居所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原来,起夜前老要在黑暗中摸手机,打开屏幕光再找开关开灯,年纪大了难免磕磕碰碰。现在只要动动嘴就能点亮床沿灯,特别方便。”
不只是可用语音控制的智能灯带,在大栅栏街道,很多老年人正在通过智能音响预约营养餐食、享受养生资讯。“依托‘小度在家’等人工智能产品,社区养老需求与养老机构服务得以连接,老年群体能够享受到适老化智能生活带来的便捷与乐趣。”百度基金会副理事长周达说。
事实上,新技术的引入正在从供需两个方面深刻改变传统养老市场。“从供给方面来看,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养老服务的精准性和适用性,实现了养老服务供给的优化和提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主任邢伟说。
以互联网慢性病管理为例,通过在医生与老年人之间建立广泛连接,一方面拓展了医生的服务能力,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实时的信息交流,帮助医生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调整疾病治疗方案,从而提升服务质量。
从需求角度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老年人生活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处理,深层次挖掘老年人养老需求,促进老年消费增长。”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有关负责人说。
养老行业仍待规范,标准尚未建立
近年来,我国智慧养老市场不断壮大,背后是对老年消费者的使用认可。作为新兴产业,智慧养老的有效供给能力还有待加强。
一方面,产品缺乏细分,适老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本身的适老化、人性化设计较为欠缺,高质量、智慧化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标准尚未建立。比如,一些可穿戴设备的体验还不够优化,同时对老年人群体的情感交流功能考量不足。市面上的人工智能养老产品多偏重于基础功能,基于老年群体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不够。另外,多数老年人收入来源有限且单一,消费需求相对保守。在生理及心理方面,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对新兴技术产品接受度较低。所以,适老化产品不仅需要贴合老年人需求,价格也有亲民。
在另一方面,行业标准是模糊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各类智能健康养老产品和系统采用不同的接口标准,缺乏统一规范,数据处理和共享利用困难,难以实现不同产品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缺失,对传统健康养老模式的信息化和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健康养老创新模式仍在探索之中。
加强标准建设,助力破解传统养老“堵点”
通过连续搜集分析老年人慢性病信息,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度”;借由仿真系统让老年人感受更加贴心的服务,增强养老服务的“温度”;以智能操作取代简单重复劳动,缓解养老照护人员招不来留不住的难题……智慧健康养老,正助力破解传统养老“堵点”。
作为新兴业态,智慧健康养老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稳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如何使“智能”与“养老”的深度融合,释放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首先,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市场供给,开发出更多优质,老化的产品。“推动智能保健产品的开发、升级和应用,需要加强技术开发的深度,特别是针对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邢伟提出,通过建设健康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升产品和服务支撑保障能力。同时,还需加快标准建设,优化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